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解读最高法报告: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每一起民生案

  光明网记者 孙满桃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向大会作最高法工...

  光明网记者 孙满桃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向大会作最高法工作报告。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治理网络暴力、支持正当防卫,还是关护老年人权益、引领校园保护,或者维护外卖小哥权益、保障线上加班“离线权”……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报告都积极回应。

  会议结束后,最高法举办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首场访谈,最高法办公厅副主任、最高法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余茂玉同步解读报告。余茂玉表示,报告处处体现“如我在诉”的意识情怀,办好每一起民生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每一起民生案

  最高法报告提出,做实为人民司法,以能动司法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每一起民生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什么是“如我在诉”?

  余茂玉举例外卖小哥权益保障问题。他说,有的用人单位“善于”运用法律。用人单位和服务公司签订外包合同,服务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签订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公司最后与外卖小哥签订承揽合同。明晃晃的劳动关系,层层转包成了承揽关系,法律属性变了,保护力度大打折扣。

  “遇到拖欠工资之类的问题,法院能机械地按照法律,认定承揽关系么?当事人怎么想?老百姓怎么看?”他反问说,法院识破这种“障眼法”,依法按照劳动关系支持小哥合理诉求。这些都是“如我在诉”的鲜明例证。

  社会在发展,司法须前行。网络时代,不少工作通过网络进行。那么新问题也来了: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办公软件等工作算不算加班?

  余茂玉指出,人民法院明确,把“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作为线上“隐形加班”的认定标准,让在线工作有收益,离线休息有保障。这也是司法在与时俱进、前行。

  善用法治智慧努力办好一件件“小案”

  教育、医疗是重大民生问题,和每个家庭都密切相关。保护患者权益和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护学生权益与支持学校依规管理,一直是“两难”问题。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法、理、情有机融合,善用法治智慧努力办好一件件“小案”。

  记者注意到,报告中专门提到小学生体育课意外受伤案。在这起案件中,家长起诉了学校,法院考虑到体育老师已指导学生热身、讲解动作要领,并全程在现场指导,校方已尽必要教育管理责任和救助义务,因此依法认定学校不担责。

  余茂玉解读说,这样的裁判,传递出对依规教学的学校不能“求全责备”,不能施以过于严苛的责任。“让学校该组织体育运动就组织体育运动、该安排户外活动就安排户外活动,根本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说,从这个角度讲,依法保护学校就是更好保护学生。

  再比如,报告中提到学生校内“抽凳子”玩闹受伤案。

  民法典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学校强调学生守则,老师也经常提醒、教育,已经充分履职尽责,法院判决学校不担责。

  民法典还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学生已经十几岁了,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明知有风险却还那样去做,理应承担责任,因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那就应该由其父母承担。”余茂玉说,父母为自己孩子闯的祸买单,本身也是一种警示,有利于督促更好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不手软

  最高法报告提出,全方位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审结案件4.1万件6.1万人,同比增长28.5%。

  余茂玉介绍说,最高法院反复强调,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重在“抓前端、治未病”。法院不仅要做好司法审判环节的保护工作,更要向前发力,与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联动形成保护合力。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中,民事案件占绝大多数,刑事、行政要少的多。

  2023年,最高法推进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合一”改革,以民事审判部门为基础整合审判力量、完善审判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个案办理最佳效果,还能通过办理大量案件发现和促进解决家庭、社会等保护中的短板,切实把“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落到实处。

  记者注意到,报告介绍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重点工作举措:

  一是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不手软。比如,对“姐弟坠亡案”、假借恋爱性侵多名幼女案等被告人坚决依法判处死刑,昭示法律和伦理底线不容挑战。

  二是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落实宽严相济政策,做好回访帮教、犯罪记录封存等工作,帮助失足未成年人痛心悔过、重回社会。2023年对情节轻微且有悔罪表现的未成年被告人依法适用缓刑7690人,同比增长63.8%。

  三是依法履行家庭教育指导职能。问题孩子多出自问题家庭,家庭教育缺失引发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法院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立足办案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责任。报告中提到的未成年人孙某,因为父母养而不教,进而沾染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法院没有一判了之,而是向其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合力帮助孙某回归正常生活。

[ 责编:陈畅 ]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