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知产速递 > 知识产权

武汉经开区打造全国一流知识产权高地,保护创新成果,助力优势产业“快进”

今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全国64个园区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武汉经开区位列其中。与此同时,武汉经开区国家级知识产权平...

今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全国64个园区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武汉经开区位列其中。与此同时,武汉经开区国家级知识产权平台——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快维中心”),正式启用近2年,累计受理外观设计专利预审申请近三百件。专利预审周期平均2个工作日,为创新成果保护提速,精准服务市场主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和全周期、全链条、全领域服务格局。武汉快维中心开展集快速审查、快速维权等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助力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两大“国字号”知识产权平台为该区高质量发展赋能,激励创新创造,共促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区建设。

加强原创保护,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5月5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在我国生效首日,武汉快维中心成功协助东风集团公司、东风商用车、岚图汽车三家公司提交三件申请,这是湖北省首批提交的海牙申请,也是中部省市唯一一批生效首日提交的申请。

产品未动,外观先行,外观设计是重要的知识产权,武汉快维中心帮助企业到海外布局知识产权,加强原创保护,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作为武汉正在发展的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武汉经开区主导产业,武汉快维中心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提供精准的快速协同保护。这也是武汉经开区打造的知识产权保护“新利器”,最大特点在于专利快速审查和快速维权。

早在武汉快维中心运行之初,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的2件外观设计专利汽车装饰灯、汽车前组合灯,在武汉快维中心的预审服务下,1个工作日即获得授权,创造了外观专利当天申请当天授权的纪录。

2020年12月,武汉快维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正式运行,不到2年,备案企业增至145家。武汉快维中心外观设计专利快速审查绿色通道,针对普通申请的授权时间,由原来平均6个月左右缩短至15个工作日,最快1个工作日。

备案企业数、专利授权工作日屡次被刷新的背后,是武汉快维中心始终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良好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意识,以及专业的服务团队。

2021年10月,武汉快维中心参加全国第三届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业务竞赛荣获一等奖。武汉快维中心首次参加全国性知识产权业务竞赛,就勇夺初赛、复赛“双第一”。

激励创新创造,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东风旗下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岚图汽车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湖北乃至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通知》,确定全国64个园区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武汉经开区名列其中。能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显示武汉经开区在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环境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今年4月7日,岚图汽车第二款战略车型——岚图梦想家开启预售两天,订单量就突破3000辆。新车热销的背后,是武汉经开区企业专利量质齐升,不断激励创新创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2020年至今,不到三年时间里,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累计布局申请专利1771件,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占到八成,平均每年申报专利近600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全国领先水平。

以岚图汽车等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武汉经开区知识产权创造质效突出,运用效益明显提升,保护水平再上台阶,知识产权事业实现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武汉经开区专利授权总量为4936件,同比增长48.67%,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专利同比增长率均高于武汉市平均水平,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23.20%,增幅为武汉市平均水平的3倍多。

2019年至2021年,区内5家企业8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奖;2020年3家企业4项专利获得湖北省专利奖。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顶层设计,加大知识产权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台“车谷科创33条”“知识产权8条”等覆盖面广、系统性强、支持力度大的政策,每年拿出不少于8亿元“真金白银”奖励企业科技创新。

如今,武汉经开区通过逐步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设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组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专家库、知识产权基层工作站等,全面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下一步,武汉经开区将全力创造高质量关键技术、精品版权、知名品牌,打造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一方阵。

不断加大培育力度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

最近,工信部公布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圣禹排水、武汉泛洲中越等22家武汉经开区企业入选,通过率达61%,排名全市第一。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持续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相继出台“科创33条”“知识产权8条”“黄金十条”等惠企举措,用“真金白银”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据统计,2021年,武汉经开区兑现区级创新政策资金1.2亿元,300余家企业获得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研发投入奖励等在内的奖励。

以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为基础,该区目前已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236家、“瞪羚”企业82家,建设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86家。同时,芯擎科技也有望在今年成为武汉经开区第2家“独角兽”企业;鼎龙控股、东风设计研究院相继牵头承担了多项省、市科技重大专项;东风悦享、环宇智行正在积极申报武汉市“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计算平台关键技术”科技重大专项。

为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武汉经开区科创局紧盯任务清单,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牛鼻子”,紧抓不放松。

目前,已初步摸清家底基数,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近800家;依托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孵化平台培育和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140余家,其中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近80家;今年以来,实地走访企业600多家,初步完成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企业基础信息库、高企后备培育库、高企申报库“三库”建设。

深入园区和企业举办政策宣讲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活动,参训人员累计超过5000人;邀请省、市专家讲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相关政策和申报要点,对企业科创板上市进行专题辅导。

主动优化服务,开通线上办公渠道,安排专人24小时服务企业;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66家,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包保服务机制,安排专人服务重点企业50余家;编制“科创33条”政策申报指南,同步开展政策申报、兑现。

精心培育终于“开花结果”。截至2021年底,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56家。最新数据显示,今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量达640家,数量将实现翻番,总量有望突破1000家。

武汉经开区科创局负责人表示,该区将以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经开区“3335”现代产业布局,持续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力争在2025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000家目标,努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热带雨林式”生态环境。

(撰文:宣炜 邹凤明 唐煜)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